中医文献中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05-11
  • 作者:xinli

     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,尽管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,但面对庞大的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日益复杂的情况,时代呼唤更多的应对机制和策略。挖掘、整理、宣传、拓展和应用祖国医学对心理问题的调理和干预手段,与现代心理学互补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中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

      我们将中医文献中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整理,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:
      ○1思维障碍。常见有郁呆,疑昧,思虑太过,悲思,执着思盼等。
      ○2情感障碍。主要有:郁症,焦灼,百合病,脏躁,奔豚气,卑惵,梅核气等。
      ○3心理困扰。心理困扰虽然不及精神痛苦的程度强烈,但对个体来说是经常性的烦恼,事不一定大,但出现频次高,其累积负效应不容忽视。
      ○4挫折与心理冲突。有双趋冲突、双避冲突、趋避冲突等表现形式。
      ○5认知障碍。即思障,适应不良性认知,中医称其为因思致病。包括对诱发事件的认知障碍和对躯体症状的认知障碍。
      ○6人格障碍。中医学无人格障碍一词,对个体的顺应不良,严重或典型者可滑向人格障碍的相关论述,较系统的有阴阳五态人、阴阳二十五人等。
      ○7恐怖障碍。常见有恐怖症和强迫症,都带有恐的特质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心理问题的成因

      对心理问题的成因,中医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:
      ○1体质因素生理始基,是指出现问题前的生理特点,个人的不同体质特点,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健康和心理病变过程中。
      ○2内伤七情。正常情况下,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,但若忽然刺激或强烈刺激以及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,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时,可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。
      ○3不同人格。《内经》对人有诸多描述并有多种分类法,如按照五行原理,结合五色、五音,把人分为二十五种类型,谓之阴阳二十五人,人格表现各异。
      ○4境遇刺激社会因素。明代医家李中梓把这类因素归结为境缘与营求两大类。境缘即境遇,涉及外界社会各种因素刺激,营求则与特定社会背景下自我需求有关,主要有人际关系紧张、欲求不遂、情欲无涯等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中医药辩证干预法

     中医学拥有理、法、方、药完整的辩证体系和广博的本草资源,为辩证干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提供了丰富内涵,且中医药具有灵活组方、副作用小、治病与调理保健相结合等特点。
      针灸干预法。针灸具有通经脉、调气血、理五脏、和情志、改善身体功能的作用。心理问题日久常致经脉不通,气血淤阻,阴阳失调,根据心理受损的不同情况,选用特定的穴位刺激调节,每获成效。常用穴位如内关、足三里、合谷、三阴交等。
      还可用埋针及压丸法,现多用压丸法,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。心理问题致病特点是干扰气机运行,使脏腑功能失调,以心、肝、脾为多见;同时导致淤血、湿滞、痰凝等病理产物蓄积。故治肝理脾、调心、消除病理产物、调理气血阴阳为辩证干预常用之法。中医心理单元  代佳利

返回列表
医院地址: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   电话:0459-8881654   邮编:163712
©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技术支持:医创科技
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280号
医院地址: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
电话:0459-8881654   邮编:163712
©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技术支持:医创科技
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28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