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郁证
郁证,是以心情抑郁,情绪不宁,胸部满闷,胁肋胀痛,或易怒喜哭,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。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、癔症及焦虑症、抑郁症等。
郁证的发病多因忧思,郁怒,恐惧等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所伤,致肝气郁结,心气不舒, 气机失调,再由气及血,气血不畅,进而导致痰、湿、热、食相因或相兼为病。病久正气多损,伤及脾肾。
中医治疗郁证需辨证施治。郁证有虚实之分。中医治疗方式多种多样,本文主要介绍不同证型郁证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。
肝气郁结型
多表现心情抑郁,喜欢叹气,有时伴有胁肋部胀痛,疼痛部位不固定,有时腹胀,胃脘部感到满闷,食欲差,大便不畅,女性有时月经不能如期而至。
治疗时多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,以行疏肝理气解郁之效。
气郁化火型
患此类型疾病者多性情急躁,易怒,患病后感到胸闷,胁肋部胀痛,口干而苦,或有反酸表现,大便秘结,排便不畅,或头痛,目赤,耳鸣等。
治疗时多选用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,以行清肝泻火,解郁疏肝之效。
气滞痰阻型
多表现咽喉之中如有异物梗阻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胸中憋闷,或兼有胁肋痛的表现。
治疗时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,以行化痰利气解郁之效。
忧郁伤神型
多表现精神恍惚,心神不宁,悲观,忧郁,爱哭泣,常常打呵欠,伸懒腰等。
治疗时多选用甘麦大枣汤,以行养心安神之效。
心脾两虚型
多表现思虑重,整日都有烦心事,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,被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等琐事困扰,心慌心悸,胆小,易被突然出现的声音惊吓,睡眠减少,健忘,面色差,没有光泽,时有头晕,常常感到疲乏无力,食欲不振。
治疗时多选用归脾汤加减,以行健脾养心,益气补血之效。
肝肾不足型
多见于更年期妇女,男性较少见,多表现为情绪不稳,急躁易怒,时而忽冷忽热,伴阵发性出汗,头晕,耳鸣,腰部酸痛,肢软无力,或四肢不温,脊背寒凉,头痛且胀。
多选用二仙汤加减,以行平补肝肾,调和阴阳之效。
中医心理单元 刘保庚